今天是: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教育投入效益审计浅探
作者:来源:审计处浏览数:244录入:2012-09-28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开展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我国的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尚需深入研究与思考。本文结合教育特点,仅就教育投入效益审计的内容、开展的方式、方法做初步探讨。
    一、教育投入效益审计的内容
    教育投入效益审计是对教育资金、资源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按审计内容可分为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资产管理效益审计、经济决策效益审计、内部控制效益审计四个方面。
   (一)资金使用效益审计:主要是以资金支出为主线,从预算执行、专项支出、一般经费支出方面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1.预算执行效益审计。一是审查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严谨、有效。主要审查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单位实际,预算内容是否完整、项目是否细化,预算安排是否经过严密论证,是否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二是审查预算执行是否全面、严格。主要审查变更、追加预算项目是否符合必要性、效率性的要求,预算调整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预算执行的监控是否到位,能否确保预算主要指标的全面完成。2.专项支出效益审计。是指对基建投资项目及采购项目等专项支出的效益性进行审计。(1)基建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要对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结算到投入运营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项目投资的效益性。一是审查项目立项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是否符合决策程序,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等。二是审查项目的施工、监理等是否严格实行招投标,是否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价格合理、资质符合项目要求的施工队伍和监理单位。三是审查施工管理及监控情况,施工进度是否符合项目计划,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四是审查是否通过严格的竣工验收和结算审计,审核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合理确定项目投资总额,工程款支付控制如何。五是评价项目投入运营效果,对项目建成后的投入运营状况、利用率等加以分析,客观评价项目建设的效益。(2)采购项目效益审计。一是审查购置计划是否合理,拟购资产是否必需,有无重复购置问题,购置的型号和规格是否经过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科学论证,是否符合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二是审查采购方式、采购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采购活动是否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所购资产是否质优价廉。3.一般经费支出效益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办学成本进行考核与分析,评价其经费开支的效率性。一是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对日常支出中人员经费、办公费、维修费、教学性开支等比例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其支出结构是否优化。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各项支出水平与本单位历史水平纵向比较及与同类学校支出水平横向比较,并结合办学规模等因素加以分析,评价其经费节约程度及效率性。
   (二)资产管理效益审计:主要是对资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收益情况、处置情况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1.资产使用管理方面。一是审查资产在正常教育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作用,有无闲置浪费。通过分析资产的可有效使用时间、实际使用时间、使用频率等指标,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审查资产的管理、维护是否到位。主要看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严格,资产的养护措施是否科学、到位,能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转。2.资产收益方面。主要审查资产对外投资、租赁的效益性。一是审查资产对外投资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投资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分析,投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协议条款是否严密,投资回报率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二是审查资产对外租赁情况,主要检查资产出租收费是否符合市场标准,租赁合同的管理、履行是否严格。3.资产处置方面。重点审查资产的报废、报损、有偿转让等处置行为是否符合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处置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有偿转让资产的价格是否符合资产
实际价值。                            
   (三)经济决策效益审计:是指对经济决策过程及其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检查评价。审计内容包括:1.决策的内容的正确性、效益性。主要审查决策的内容是否符合单位实际需求,有无与国家政策、法规相背离的内容,有无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要求。2.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民主性。重点审查重大决策前是否经过专家论证,决策中是否将专家论证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决策的形成是否履行民主程序,是否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之上,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3.决策的执行的有效性。决策制定后,是否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落实各实施环节、各岗位的目标责任,以保证决策有效执行;是否对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追踪反馈,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决策实施后,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
   (四)内部控制效益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效益性。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与其办学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是否能以合理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2.经济责任控制是否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内控制度是否与各部门职责相协调,既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又要做到密切协作。3.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能保护本单位的财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既定管理目标的实现。4.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各控制点的运用是否能实现相互牵制、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5.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实施是否设置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以实现有效控制。
    二、开展教育投入效益审计的主要方式、方法 
   (一)坚持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坚持把教育投入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逐步推进效益审计,是探索完善效益审计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密切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的管理、投资、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性,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评价内容中突出效益效果方面,并从深层次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借助专家力量做好效益评审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以及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的制约难以对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做出科学、合理效益评价的问题,开展效益审计必须有效借助专家力量。通过聘请专家可以补充、扩展审计资源,确保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并可利用专家或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工作成果,保证审计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
   (三)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效益审计不同于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除了常规事后审计外,审计关口必须前移,对预算执行、建设项目、重大采购等应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及时、有效地监督审计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好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和舞弊行为,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运用现代科学的审计方法。效益审计是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所以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必须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要改变以详细检查财务资料为主的账目导向审计,认真学习和运用内控测评、经济活动分析、经济预测、非统计抽样和数学分析等方法,对审计事项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不断提高效益审计工作效率。


Copyright ©  2012 华南农业大学审计处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8楼,电话:020-85286069
网站管理